基因修饰技术英雄榜
这篇文章我没读,但是昨天看到Lior写的博客,感觉美国的口水仗打得很激烈。
结果今天发现知识分子
也发了相关评论。
其实Lior博客里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写文章的风格,首先用Mike Snyder的例子说明一年发42篇文章(平均每8天17个小时一篇), 但是Mike Snyder是系主任,根本每那么多时间一年做42个课题,这些课题都是他的团队一起做的(大约32个博士后,11个研究助理,12个研究科学家,9位访问学者,8个硕博生)。 所以科研工作都是一群人一起做出的成果,生物文章的作者栏因此也越来越长。
但是Lior话锋一转,说提到这些工作成果时,大多都会写“某某PI和他的合作者做了什么…”
继续说这就不对啦,尤其是Lander的这篇文章,每句话里提到的科学团队都是“某某PI和他的合作者”。但所有基本,繁琐,没意思的实验工作都是博士后、学生们做的。 这些贡献者就都被省略了。
他还说:由于发表论文的周期越来越短,论文质量都不行啦。Lander的文章里就没把CRISPR的贡献搞清楚,Jennifer Doudna的贡献写的不太准确。 另外:对于这个领域的2位女科学家的介绍怎么写得那么那么那么的无聊呢?
Lior写的下面这段话实在是太好了。一个科研团队的PI同团队里的其他人相比总是胜利者。言外之意,好处都被他们占了。
There is a more cynical view of the PI model, namely that by running large labs PIs are able to benefit from a scientific roulette of their own making. PIs can claim credit for successes while blaming underlings for failures. Even one success can fund numerous failures, and so the wheel spins faster and faster…the PI always wins. Of course the mad rush to win leads to an overall deterioration of quality.
在知识分子微信中提到Cell同哈佛麻省理工走的比较近,就像麻省理工的宣传期刊。
除了Lander成为众矢之的,在PubPeer网站上,很多匿名人士也将矛头指向了Cell杂志。一名不具姓名的人士表示,“实际上,我对此并不感到惊讶,Cell与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群体走得很近,Cell杂志就像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宣传期刊一样”。也有人说,“很难相信,这篇文章竟然出现在Cell杂志Scientific Perspective栏目上,我很想看评审专家的意见,以及他们如何让这篇不切实际的文章得以通过。”